《狐狸猎手》剧照
美国导演贝尼特-米勒这部新作,无疑是本届戛纳电影节最耐人寻味的一部电影。
《狐狸猎手》不单是一个庄园的名字,一个摔跤队的名称, 也是一个涵义更深的隐喻:昔日的人捕猎的是野兽,当今被捕猎的对象却是人。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不仅仅是关于奥林匹克金牌摔跤运动员马克和和大卫舒尔兹兄弟与美国一个最富有家族的成员——约翰-杜邦的悲剧性故事,也是对当今的主流价值观的一个尖锐的批评。
马克-舒尔兹接受约翰-杜邦的邀请,来到他在庄园里创立一个摔跤训练基地,参加为预备1988奥运会的训练。一直生活在哥哥阴影下的马克,受到了主人很好的招待。不久他就被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爱国主义的亿万富翁的地位和魅力征服了,变成了一个言听必从的哈巴狗,在约翰-杜邦的影响下,他开始酗酒吸毒,并且与他的赞助人发生了一种暧味关系,以致达到不能自拔的状态。大卫为了拯救弟弟,来到了训练基地,同意为杜邦服务。虽然也受到金钱的迷惑,但大卫不像他弟弟那样是一个易于被驯服的角色。于是在平静的表面下,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严峻,冷酷、激烈的搏斗。
事实上,表面上很强势的约翰-杜邦,一直生活在母亲阴影下,是一个内心十分脆弱的人,因此他有着支配别人的强烈欲望。影片里面有些对话和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譬如约翰-杜邦的母亲在观看摔跤队训练中途默默而退的镜头。对于她来说,这种人体亲密接触的运动,不堪入目,是一种低级运动;她拒绝把儿子赢得的奖牌,放到家族的陈列室中。约翰-杜邦在母亲死后把马厩里的名种马完全放掉的镜头,也象征了他自己的解放。对于他来说,驯马不如驯服人那么有意思。他的驯人工具是金钱。
电影大部分在室内拍摄,没有阳光的灰色画面,突出了沉重压抑的气氛。片中对人性阴暗一面的刻画,带着浓厚的莎士比亚悲剧性质。约翰-杜邦可以是一个英雄人物,但财富本身并不等同于高尚的品格,他对金钱万能的信仰不但摧毁了舒尔兹兄弟,最后也使他自己沦为杀人凶手。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约翰-杜邦无疑为这部电影加添了不少深度。他说话的声音和神态,不能不令人想起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前任美国总统小布什。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尤其是对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的尖锐批评。 它探讨了许多心理和社会伦理方面的问题。金钱和权力歪曲人性,令人堕落的可怕力量,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如此, 目前这种情况只有变本加厉,而且蔓延到全世界。金钱就是权力,金钱可解决一切问题,在解决不了时,可以用暴力来解决。
贝尼特-米勒为筹备这部电影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访问了无数当事人,用摄像机纪录下来。这一大批原始材料成为两个编剧和三个主要演员的主要参考。
这部长达134分钟,在手法上很传统的电影,由于结构严谨,演员出色,导演对真实事件抽丝剥茧的艺术处理结果,从头到尾都能维持着一股张力,是一部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的电影。